亿生康官网

权威医生

查疾病 找医生 预约挂号
张志云

张志云 主治医师

权威医生

出诊医院/科室: 亿生康互联网医院 内科
风湿性紫癜 多发性肌炎 类风湿关节炎
上午
下午

09月13日

星期六

预约
预约

09月14日

星期日

预约
预约

09月15日

星期一

预约
预约

09月16日

星期二

预约
预约

09月17日

星期三

预约
预约

09月18日

星期四

预约
预约

09月19日

星期五

预约
预约
*出诊时间源于线上第三方公共信息,如需挂号请前往医院官网或电话咨询
什么是适合小三阳的最佳饮食
1. 低脂饮食:乙肝小三阳患者应当尽量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选择低脂肪的食材,如瘦肉、鱼类等。 2. 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身体的修复和恢复至关重要。乙肝小三阳患者可以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肉、鱼类、豆腐等。 3. 多食用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是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重要来源。乙肝小三阳患者可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芹菜、胡萝卜等,以增强免疫力。 4. 充足的水分摄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功能。乙肝小三阳患者应该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并避免过多饮用含糖饮料。 5. 避免酒精摄入:乙肝小三阳患者应该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会对肝脏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加剧肝炎的病情。 6. 注意食物卫生:乙肝小三阳患者在选择食物时应尽量选择新鲜、卫生的食材,避免生吃海鲜等易感染细菌的食物,以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7. 做好个人卫生:乙肝小三阳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蔬果等,避免病毒通过口腔、皮肤等途径传播。 总之,乙肝小三阳患者在饮食方面应该以健康为基础,合理搭配食物,尽量避免对肝脏产生负担的食物,增加免疫力和肝脏功能的修复。同时,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和随访,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147阅读 2023-08-07

心律失常是否会遗传给下一代
事实上,心律失常是否会遗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遗传因素在心律失常的发生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根据研究,80%左右的心律失常是后天因素引起的,包括饮食、生活习惯、心脏病发作等。只有约20%的心律失常是遗传的。 对于心律失常的遗传性,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家族性心律失常,即心律失常在该家族中存在,并且经过遗传研究发现有遗传突变;二是特定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常见的有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ARVC、CPVT等。 对于家族性心律失常,如果有家族成员患有心律失常,那么家族中其他成员患病的风险就会增加。遗传突变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发现,如果发现遗传突变,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避免剧烈运动、规律饮食、避免刺激性药物等,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然而,并非所有的遗传性心律失常都会导致下一代患病。具体是否会遗传取决于遗传突变的类型、具体基因的变异情况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心律失常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的,即使存在遗传突变,也不一定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对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表现产生影响,如药物的使用、心理因素、饮食等。 因此,总体来说,心律失常是否会遗传给下一代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如果有家族史,建议及早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遗传风险,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相应措施,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149阅读 2023-08-07

小三阳是怎么发生的
首先,乙肝病毒通过感染者体内的体液或血液进入健康人体内,主要通过性行为、共用注射器或针头、血液产品污染等途径传播。感染乙肝病毒后,乙肝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内,通过其表面抗原(HBsAg)连接到人体细胞的受体上,进而侵入和复制于肝细胞内。 在乙肝病毒活跃复制过程中,乙肝病毒会产生HBeAg,即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的检测结果阳性,表明感染者的乙肝病毒活跃度很高,同时也代表着传染性很强。在这个阶段,感染者容易传播给其他人,增加了乙肝病毒的传播风险。 然而,随着人体免疫系统的逐渐反应与发展,机体开始产生抗体来攻击和清除侵入的乙肝病毒。同时,血液或体液中也会出现病毒抗原和病毒抗体的存在。乙肝病毒e抗体(HBeAb)是乙肝病毒感染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其阳性r代表着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进行了控制,病毒活动度减弱。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如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感染其他病毒等,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机能下降,使得HBeAb转阴,乙肝病毒重新活跃,从而出现小三阳状态的发生。 为了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强调个人卫生,如勤洗手、保持房间通风等,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其次,积极接种乙肝疫苗,增强个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此外,避免性行为不安全,杜绝共用注射器或针头以及血液产品污染等行为,可以有效地避免乙肝病毒的传播。 总而言之,小三阳是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状态,主要通过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途径传播。了解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乙肝病毒的感染和传播,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健康。

144阅读 2023-08-07

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与决策
对于患者的临床分析,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是否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其次,需要了解患者当前出现的症状,如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等。还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常规等检查项目。心电图是最常用的辅助诊断工具,可用于检测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程度。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异常。 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析结果,医生需要进行决策。首先,对于心率过快的患者,如心动过速或房颤,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以控制心率,还可能需要进行电复律手术。对于严重的心动过速或频繁反复发作的房颤,可能需要进行导管消融术或心脏起博器植入术。其次,对于心率过缓的患者,如心动过缓或心房颤动时,可能需要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对于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或室速,可能需要紧急进行电击除颤。 在决策时,医生不仅需要考虑患者的心脏状况和心律失常的类型,还需要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决策的目标是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减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最后,除了医生的决策外,患者本人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合理的生活方式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一环,包括戒烟、限制饮酒、保持良好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等。此外,定期随访和检查是必要的,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 总之,对于心律失常患者,临床分析和决策对于正确治疗非常重要。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做出适当的决策。同时,患者本人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并进行定期随访和检查,以维护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提高生活质量。

140阅读 2023-08-07

心律失常的预后好不好呢?
对于某些心律失常来说,预后相对较好。例如,偶发而短暂的心律失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监测和观察即可。这种情况下,经常性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往往可以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并保持良好的预后。 然而,一些心律失常可能对患者造成更严重的影响。例如,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和丧失生命。这种情况下,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抢救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对于其他类型的持续性或复杂性心律失常,可能需要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或心脏手术等进一步的干预措施来控制和管理病情。 虽然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存在差异,但大多数病例仍然具有较好的预后。经过正确治疗和管理,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心动周期和生活质量,甚至在治疗合理的情况下完全康复。此外,许多心律失常可以通过使用医疗器械和药物管理来加以控制和预防。 预防是控制心律失常的关键。对于已经诊断出心律失常的人来说,包括维持良好的心脏健康、定期服药、遵循医嘱和尽量避免诱因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定期体检、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就诊、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和饮食)也是预防心律失常的重要步骤。 总之,心律失常的预后可以因类型、治疗和预防措施的不同而变化。通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和预防措施,多数心律失常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因此,与医生密切合作,接受及时治疗和管理是控制心律失常预后的重要步骤。

136阅读 2023-08-06

心律失常是怎么引起的
1.心脏结构异常:心脏的结构异常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例如,心脏肥大、心脏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缺陷等,都可能干扰心脏的正常搏动节律。 2.冠心病: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的疾病。缺血可能损害心脏肌肉的正常搏动,从而引发心律失常。 3.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肌肉过度肥厚,丧失弹性,并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这些改变会干扰心脏搏动的正常节律。 4.代谢紊乱:某些代谢紊乱的情况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此外,电解质紊乱如血钾水平异常等也可能干扰心脏搏动。 5.药物或物质滥用:某些药物或物质的滥用也可能干扰心脏搏动的正常节律。例如,滥用可卡因、安非他命等兴奋剂,或过度饮酒,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6.心理因素:强烈的情绪波动、过度焦虑或精神压力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发作。这是因为情绪和心理状态会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心脏功能。 7.遗传因素:某些心律失常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即家族性心律失常。这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通常会在年轻时期发作,而且多个家庭成员可能患有类似的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列举的只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实际上还有其他许多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因素。尽管如此,大多数心律失常是可以通过治疗或采取相关措施来控制和管理的。如果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治疗。

182阅读 2023-08-06

心律失常的饮食原则有哪些
1. 限制咖啡因摄入:咖啡因是心脏刺激物质,摄入过多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建议减少咖啡、茶、巧克力和含咖啡因的饮料等摄入量。 2. 限制饮酒:过量饮酒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尤其是过量饮酒后可能出现心跳过速等症状。建议限制饮酒量,尽量避免酗酒。 3. 控制钠摄入:高钠饮食可能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增加心脏负荷,引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建议减少盐的使用,可选择低钠食品,如新鲜蔬菜、水果、鱼类等。 4. 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豆类、牛奶、鸡蛋等,能有助于维持心脏肌肉正常功能,预防心律失常。 5.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等,以增加心脏所需的营养素摄入。 6. 控制饱和脂肪摄入:高饱和脂肪饮食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心脏负荷。建议减少红肉、全脂奶制品、黄油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7. 保持适当的体重:肥胖是心律失常的一个风险因素。通过控制饮食,保持适当的体重,可以降低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 8. 避免暴饮暴食:过大的饮食量可能导致胃胀、胃扩张,增加心脏压力,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建议维持合理的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一般性的饮食原则,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心律失常类型可能不同,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饮食调整。同时,心律失常除了饮食原则外,还需要进行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等综合管理。

152阅读 2023-08-06

怎样区分胆结石和胆囊息肉
胆结石和胆囊息肉都是胆囊疾病,但是在临床上区分二者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详细介绍胆结石和胆囊息肉的特征和区别。 胆结石是指胆囊中的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形成固体结构。胆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黑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三种类型。胆结石的主要症状包括胆囊区域的疼痛(右上腹),特别是持续性的夜间疼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胆囊区域的触痛和胆囊充盈感等。胆结石经常伴随着胆囊炎症和胆囊壁增厚。 胆囊息肉则是胆囊壁的肿物。它们一般为良性病变,但也可能是恶性的。胆囊息肉主要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微的症状,如上腹不适、胀气、食欲减退等。大部分的胆囊息肉直径较小(通常小于1厘米),平滑表面,呈圆形或梗状,而且通常定位于胆囊壁的浅层。胆囊息肉通常是偶然发现的,通过超声检查才能被确认。 胆结石和胆囊息肉在以下方面有所区别: 1. 症状:胆结石常常伴随着明显的疼痛和消化不良症状,而胆囊息肉则通常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症状。 2. 形态特征:胆结石是固体结构,通过超声检查或CT扫描可以清楚地看到,而胆囊息肉是胆囊壁的肿物,通过超声检查可以看到胆囊壁上的肿物。 3. 大小和形状:胆结石通常较小,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而胆囊息肉一般直径较小,呈圆形或梗状。 4. 位置和位置移动性:胆结石通常位于胆囊底部,而胆囊息肉通常定位于胆囊壁的浅层。胆结石不会移动,而胆囊息肉可以在不同的超声检查中显示不同的位置。 5. 合并症和风险:胆结石容易引发胆囊炎症和胆囊壁增厚,而胆囊息肉可能是胆囊癌的前兆。 综上所述,胆结石和胆囊息肉在症状、形态特征、大小和形状、位置和位置移动性、合并症和风险等方面存在区别。因此,在临床上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或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区分胆结石和胆囊息肉,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39阅读 2023-08-06

心律失常的确诊方法
首先,医生会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程以及家族史等信息,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体格检查主要包括听诊心脏和肺部,以寻找是否有心脏杂音、心律不齐等体征。 其次,医生会进行心电图(ECG)检查。心电图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反映出心脏的节律和传导情况。医生可以根据心电图上的波形(如P波、QRS波、T波),判断心脏是否有脱位、心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等异常情况。 此外,医生可能还需要进行Holter监测。Holter监测是一种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通过带有心电图记录器的胶质带,持续记录患者的心电活动。这种检查方法可以记录患者在平时生活中的心电活动情况,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对于某些病情复杂或心电图检查无法得出确切结果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来观察和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医生可以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来确定心脏瓣膜功能、心腔大小和心肌收缩功能等指标,从而帮助确诊心律失常。 另外,医生也可以进行运动试验来诊断心律失常。运动试验是指让患者在运动时进行心电图监测,以观察运动对心脏节律的影响。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和管理。 综上所述,心律失常的确诊方法多种多样,医生会根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一系列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及早确诊心律失常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对于患者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果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确诊和治疗。

136阅读 2023-08-06

得了肺癌传不传染呢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起因于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多种因素。很多人在了解肺癌后,都会担心得了肺癌之后是否会传染给他人。下面让我们来详细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得了肺癌的人不会将肺癌传染给他人。肺癌是由了不健康的细胞过度增殖形成的肿瘤,如果一个人已经被诊断出患有肺癌,这并不意味着他会传染给与他接触的其他人。肺癌是一种非传染病,不会通过空气、食物和水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 其次,肺癌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吸烟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吸烟暴露的烟雾中包含有许多致癌物质,这些物质会长期接触肺部,导致肺细胞的基因突变,最终形成肿瘤。因此,吸二手烟的人也可能增加患肺癌的风险。但需要明确的是,肺癌是一种后发性疾病,不会直接通过接触患者的方式传播给他人。 另外,除吸烟外,其他的一些致病因素也可能导致肺癌的发生,比如接触放射线、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但这些因素也只会增加个体患肺癌的风险,而不会使其具有传染性。 此外,肺癌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对于预防疾病的传播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出现了肺癌的症状,如咳嗽、咳痰、胸痛、气短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果确诊为肺癌,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通过治疗,肺癌患者可以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肺癌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不会传染给他人。然而,预防肺癌的关键在于避免引起该病的危险因素,如戒烟、避免有害物质的暴露、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同时,及早发现肺癌,做好早期诊断和治疗,也是预防该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对于肺癌患者及其家人和朋友而言,应当给予关心和支持,但不必过分担心肿瘤的传染性,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42阅读 2023-08-06

张志云医生服务

医生介绍

擅长:

内科专业

简介:

擅长

内科专业

简介